为夯实文化自信基础,提升我系教师对传统印染文化与工艺的深层关注和了解,10月18日下午,艺术设计系邀请山东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创意设计学院教研室主任张艳钊来校,开展了一场以“植物染”为主题的染色知识讲座。我系全体教职工参加讲座。
张艳钊以植物染传统工艺及传承发展开题进行分享。植物染距今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在合成染料发明以前,以植物为主的天然染料是人类为纺织品染色的主要方式。天然染料有植物(靛蓝)、无脊椎动物(紫胶,胭脂虫)、矿物(朱砂)三种,其中植物因具有种类繁多、且可大量种植的优势,成为天然染料的主要成员。许多天然染料需要使用助剂(媒染剂)来让颜色附着于织物上,我们的先祖最常用的媒染剂有盐、醋、明矾等。
植物染在工艺上可分为:絞缬、灰缬、蜡缬、夹缬等四个基础门类。其中絞缬即今天俗称的扎染,是中国最古老的印花法之一,主要技法是通过线绑、针缝、木棍夹等物理防染作用显花。今天的蓝印花布属于灰缬。历史上的灰缬并非只用蓝色而是多彩的,主要使用石灰淀粉配置的防染浆进行防染染色。蜡缬现在称为蜡染,是通过蜡的防染作用进行防染印花的方法。与今天西南少数民族不同的是,古代的蜡缬主要是使用模具印花而非使用蜡刀描画。夹缬较为少见,如今的浙江省温州市依然有夹缬技艺的遗存蓝夹缬,只有单色蓝底白花。历史上的夹缬多为彩色绚烂多姿,这主要是通过两块雕刻花纹的木板夹住布料的防染作用染色的方法。
讲座的手工实操部分,张艳钊向老师们讲授了鱼鳞纹、云纹等纹样的捆绑方法,老师们认真创作,兴趣浓厚,制作出了纹样各异的扎染作品。
通过本次“植物染”讲座,我系老师们收获满满。不但了解了传统染色的历史传承、材料技艺,还通过实操加深了对染色过程、图案塑造及呈现的理解。多位老师表示可以将“植物染”融入其他课程,传承并创新,带领学生制作出环保而精美的作品。